在文字中证道。——唐泪
电影市场“告急”。
近日,笔者看见了多条关于内地电影市场的讨论,诸如“0人空场率高达40%”、“3-6月场均人次跌至2-4人”、“为什么现在电影院没人去了”等等。
而最近两三年的头部票房总体数据,一直在持续下行。
所以,这其实并不仅仅是港产片的问题。
那么,总被诟病“题材陈旧”、“老脸排列组合”和“粗制滥造”的香港电影,若是想要重返“十亿票房俱乐部”,究竟有多难?
这值得探讨。
先来回溯一下历史。
成龙的《红番区》、郭富城的《风云雄霸天下》和周星驰的《功夫》,大概可以算得港产片的内地“初印象”。
而港片真正开始在内地票房大规模“破亿”,始于2009年。
那一年,有古天乐的《大内密探零零狗》、刘德华的《游龙戏凤》和甄子丹领衔的《十月围城》三片,票房同时破亿。
三年后,《寒战》来了。
该片以强势的口碑、品质和2.54亿的港产片年冠票房,宣布香港电影进入“后黄金年代”。
又四年后,在前两部系列电影的铺垫下,《澳门风云3》以空前演员阵容,推动港产片冲破十亿票房门槛。
其后,先后有《无双》、《扫毒2:天地对决》、《叶问4:完结篇》、《拆弹专家2》和《怒火·重案》这五部电影,再破十亿票房。
再后来,就转头向下。
笔者此前做过一个统计。
账面来看,自《怒火·重案》之后迄今,总计在内地上映过的二十九部港产片中,只有七部电影“赚钱”,十二部两亿及以上投资成本的电影中,只有一部“赚钱”。
其中当然有“推断”的成分。
但有这么一个简单的逻辑,已经有超过一年的时间,没有任何一个港式商业电影宣布立项或者开机,若不是盈利艰难,必不至于。
所以此前讲过,香港电影的当务之急,是要能“开工”。
而如何才能“开工”?
这就需要一部,类似当年的《无间道》、《寒战》或《无双》层级的作品出现,以打破市场的“冰封”,并提振信心。
目前的希望,大约寄托在或将开拍的《九龙城寨之龙头》上。
不过有件事很有趣。
笔者此前写下过一篇小文,名为《港影:〈九龙城寨之龙头〉,“末法”时代的权杖,一语双关的争雄》。
大概意思是说,《九龙城寨之龙头》这部或将开拍的大片,是香港电影在末法时代的“权杖”,甚至是当下唯一承载着“破冰”使命与希望的港影“方舟”。
但鉴于近二十年来,香港电影的声势,其实全靠郭富城、刘德华、梁朝伟、甄子丹和古天乐这五人撑起,故谓之“巨头”。
而随着诸君逐日自重身份,就很难再聚。
若一定要遇,则必然会牵涉一个“番位”之争的问题。
有人就开始跳脚。
话里话外,将《九龙城寨之围城》这部电影及其系列,变成了某位演员的“私产”,说该片系该演员投资并一力拉起人马。
换句话说,任何人来参与这个项目,都不该有什么番位之争。
但说到底,身在其中的演员们,应该都没这么多“弯弯绕绕”的心思。
有些粉丝真是能让人笑掉大牙。
而以笔者所见。
上一部港式动作大片《九龙城寨之围城》,被内地一部小成本喜剧片《末路狂花钱》击败,并止步七亿票房关口。
原因或大略在于,题材弱势、剧情略单薄且演员阵容偏弱这三个维度。
分拆来讲,题材的弱势是相对喜剧类型而言,剧情单薄指向电影以绝大篇幅用来打斗,而演员阵容这块,新人实在难撑大局。
续作就或将有改观。
比如,此前有郭富城要求剧本深度的新闻,也传言在郭富城和古天乐之外,或有大咖周润发的加盟。
这就已经修正了前作的两个弱项。
至于题材问题,其实只要避开内地强势喜剧电影即可。
但这就可以重返“十亿票房俱乐部”了吗?
恐怕想得太简单。
大略已可结论。
仍先以《九龙城寨之围城》为例。
这部电影的品质,纵然不及港影史上巅峰之列,但凭借其臻于顶级的美术、置景和动作,以及娴熟的叙事和凌厉的剪辑,若放在《寒战》至《怒火·重案》时期,或保底八亿票房。
再论《九龙城寨之龙头》。
即便该片修正了前作薄弱之处,在成片品质与演员阵容上,也都能比肩诸多港影大作。
然影市萧瑟,又何敢乐观?
故港产片重返“十亿票房俱乐部”的难度,会高到离谱。
不过,恰如新浪潮与复古的交替,观众的喜好,其实也会有周而复始的循环。
且行且观。
金富宝-山东股票配资公司-在线配资软件-配资在线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